“小爱迪生”科学活动课启动啦
探索是我校倡导的三种生活方式之一,探索精神也是孩子们自我完善的必备途径。上学期末,我校就着手规划科学活动课程,本学期开学,课程活动正式开展。
一、开设课程的目的:
课程的核心思想,是让所有儿童在小学及学前就有机会以符合其年龄特点、符合其认知需要、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方式亲历探究自然的奥秘,在观察、提问、设想、动手实验、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儿童建构对自然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感受,体验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。
二、具体目标:
1.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。通过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,产生关注科学、学科学、爱科学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;
2.强调动手,在动手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、动手探究的能力。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,以此带动学生整体探究水平和能力的提高;
3.结合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小活动及校科技活动来开展课程,开发“做中学”教学方案,以此为载体,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。
三、课程内容:
《动画是怎么做的》
第一堂课,考虑到孩子第一次接触到科学课,降低了操作方面的难度,要求孩子画出两幅大小相同,形态不同的画,并告诉孩子游戏的操作方法,孩子很快掌握后,在玩的过程中感到惊奇,小组通过讨论探究,教师提出“视觉记忆”一词,并提问孩子,有没有想过动画片的原理?纠正孩子的错误认知“动画片是人演的”。进一步提问:“如果你要拍一个奔跑着的小男孩儿的动画片,应该怎么画画呢?”
《水的溶解性》
对于水的性质的了解应该是孩子在认字前必须掌握的一种技巧。本课设计的目的是让孩子看见溶解的过程,不同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书中糖溶在水里的实验,我们使用的是红茶。一是方便孩子看见溶解后颜色的变化,让其知道红茶仍在水里,即溶解不是消失,其次,茶包的特殊构造可以让孩子观察到红茶颗粒从袋孔中出来的现象,让其了解溶解的一大核心,即加水能将红茶粉的大颗粒变成了小颗粒,而不是三上科学书中“方糖放入水中,糖块不见了,而水变甜了,就是溶解”这样枯燥且有失准确的定义。
课堂花絮:
张晗同学这样描述红茶包放入温水中的现象:“我看见,红茶粉从茶包底部的洞里飘了出来,一丝一丝的,象热气一样。”
对于“动画片是否是人演的?”这一问题孙铭昊这样回答:“动画片不是人演的,应该就像刚才的游戏一样,是人画了很多很多张的画,然后快速地翻动,就可以让画的画有表情,能讲话。”
对于“你如何拍出一个小男孩儿奔跑的动画片?”芮欣怡这样回答:“我会画20幅画,第一幅画让小男孩的左腿抬起一点点,第二幅画让小男孩儿的组退再抬高一点点,第三幅……然后一直画下去。”
通过这几节课我就惊喜地发现,孩子们对于未知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,在小组活动中,动手能力很强,课堂参与度很高,他们愿意去观察,愿意去发现,并且为此感到兴奋。自从开设了这堂课后,孩子更懂得观察了,课堂上的回答都是“我看到了”“我观察到”“我闻到了”而不止是第一堂课上的“我觉得……”孩子懂得用事实说话,懂得观察,懂得探究,而不仅仅是想当然的用猜想来判定事物答案。在课后,同学们也意犹未尽的围在我的身边,打听着他们好奇感兴趣的未知世界,我也感到非常欣慰。
以上谈的是前两节课的科学活动内容,在后面的教学中,孩子们表现越来越精彩,让人惊喜的画面也越来越多,也希望家长们能常和孩子们进行讨论、交流,让他们对科学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兴趣。